欢迎访问 2025中国西部成都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官方网站!  时间:2025年7月10-12日    地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天    
   13122602208    
展会知识

展会知识

展会知识

2019年上海纺机机械展_2019中国食品机械展览会

本届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是疫情经历二年后的首展,受世界疫情影响,参展规模及人气没有想象中火爆,但参观者的热情不减,不少纺企老总是奔着寻觅减少用工改造项目的任务来的。“招工难、用工贵、留不住”的情势耗费了管理层大量精力,甚至花大价钱也招不到工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管理层发自内心的想加快智能自动化改造进度。本文将简要分析纺企用工瓶颈,纺机改造难点及如何破解等问题。

2019年上海纺机机械展

招工难的社会因素

首先大家看一下现有中小纺企的人员年龄结构,笔者去过不少棉纺厂,生产骨干基本上是40~55岁的老职工,平均年龄一般超过40岁,由于招不到技术人员,不少已经退休的只好返聘,用工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招进来的大学生,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住房、空调、工资、职务一应俱全,仍然挡不住他们向其他行业出走的决心。山东一国内名列前茅的知名大企业,待遇在行业内居前,但自从来了一家从事电子行业的企业,成百上千的员工包括大批骨干全部被吸引过去,董事长唯有苦笑,毫无招架之力。弄得基层干部管理力度难以把握,话说重了,担心突然甩手不干。

究竟发生了什么?老员工吃苦耐劳,习惯工厂里枯燥,重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年轻人的社会经历顺风顺水,与经过艰苦岁月的前辈在三观及理想信念难以产生共鸣,自改革开放走出去,留学、旅游、人员交往、手机普及等使得眼界开扩,不再循规蹈矩。铁饭碗打破,不可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择业观念大变,难以适应纺厂相对单调无趣、有噪音、粉尘的工作氛围。展会上一纺企老总,忧心地叹到,去年进来的十几个大学生没有一个愿意进车间。一般年轻人似乎更崇尚自由,享受生活,在意生活质量,三班倒的工作方式在一些企业甚至遭到集体反对。年轻人更加喜欢外卖,快递,直播,自媒体等新兴的自由职业。而纺机同样面临用工难,招不到工的困境,纺机现代化制造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薄弱,既缺人也缺资金。一老总叹气说,过年后至今没有招到一个合适的技术工人。

在以前,纺织行业可是香饽饽,想进厂都得找关系,到如今成为“无人问津”的行业,更没有想到前几年专家就已经发出预警:人口红利即将出现拐点,“狼来了”喊了几年,大家不以为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增高,人口红利消失殆尽。目前,招工贵到什么程度?笔者亲身经历,在福建长乐,粗纱工看三台粗纱工资近9000元。展会上,一位江西知名纺企老总聊到,招一位懂转杯纺AD自动接头小车的电工,开价每月1.8万元,再贵也得招啊,如果让老外来修,费用更是受不了。

2019年上海纺机机械展

国际环境大势压迫我国制造业

疫情肆虐打乱了全球经济、科技、金融等格局,美国对我国经济、贸易、科技、金融、军事等全方位打压,逆全球化思潮促使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重新审视产业链的全球布局,纷纷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将制造业回迁本国。不久前G7会议,出台了一项针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政策,搞了一个美国版“一带一路”,目的是争夺低价劳动力与资源。东南亚、南亚、中西亚等工人月工资从几百元至一二千不等,显然,如果一带一路真正把当地交通及物流搞上去,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中低端产品转移至上述地区是大概率事情,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未来5年将会受到严峻挑战。解决用工问题不仅是单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受阻的问题,更是威胁国家经济实体根基的战略性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

2019年上海纺机机械展

“四大项”改造是减人关键

通过纺机企业努力,适合纺企四项技改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分别是自动理管机、自动落纱机、筒纱自动包装、自动投(插)纱机。

▎自动理管机

这四项在纺企推行进度,最快的是自动理管机,由于价格适中,结构相对简单,使用维护便捷,50%以上纺企均可改造,江阴凯业等多家企业推出相关理管机设备可供企业选用。

▎自动落纱机

其次是自动落纱,由于我国细纱机短车型号至少十几种,到底采用哪种形式改造?前些年确实理不出头绪,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中国独创的松宝智能落纱小车,模拟人工拔插落纱,受到纺企欢迎。而短车整体改集落受到冷落,除了投资偏大,场地狭小也是一个因素,2019上海国际纺机展细纱短车集落改造出现逆转,南通金驰、江苏海马、常州集创等纺机企业在平移式集体落纱改造技术取得了成功。平移式集落较之传统摆臂式是水平收放,不受中墙板脚的跨度大小影响,解决了摆动式集落装置无法在细纱机间距较小的情况下操作的难题,目前,该项集落改造正在进行中。

▎筒纱自动包装

第三位是智能筒纱自动包装,从样品出来到批量推广不过二三年,堪称奇迹,如青岛环球、青岛双清等智能筒纱自动包装产品较为成熟,技术上解决了纸管识别、称重配重、定制个性化布局。售后服务上,进行设备使用维护系统培训,让纺企自行学会管好、用好、修好新技术改造设备。

▎自动投(插)纱机

最后一项是自动投(插)纱机,业内同行一直关注的自络纱库改造智能投(插)纱的设备命运多舛。记得2018年某纺机企业在上海国际纺机展首次展出轰动一时,受到业内高度关注,如今两年过去了,自络投纱改造却未见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且研发投纱机厂家却不那么顺利,有的甚至转产,其中缘由何在?

将纱库人工插纱改为托盘上纱或者机器人投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是基于面向纺企细纱提供的管纱没有整齐归一,实情是:细纱型号、落纱形式、卷绕成形及密度、支数粗细、器材型号、工艺参数与品种类别之多造成管纱表面纱头不规范,尤其人工落纱对纱线找头与投(插)纱带来巨大影响,影响络筒效率,其中还包括不少中小纺企管理水平差、现场温湿度难控制等。络筒是成品的最后一道工序,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纺企顾虑重重,不敢轻易下单的原因。

现有在用的纱库式自络预计超过2.5万台,如果全部更新,中小纺企的资金压力太大,不现实。山东东营某纺企老总算了一笔账,他去村田公司咨询托盘式自动络筒机一台60锭要180万元左右,70锭接近200万元,而且没有现货,要一年后才能拿到设备。如果纱库式改造一台约30万元,买一台的钱可以改造6台,不到3年可以回收。实质上,纺企自络改造意愿极为强烈,关键是让人改得放心且性能可靠。

2019年上海纺机机械展

从样品到产品

这次展会凯业/凯瑞KYLT500型、铜陵松宝TFM18型终于推出可以满足纺企要求的产品,可代替人工找头和投纱。之所以这么说,二家企业根据客户意见进行了七八次产品设计改造升级,目前产品在操作、维修、故障率、效率等都较为稳定。投纱机改造难点是人工落纱的管纱(锭杆弯曲、机件功能失效、拔纱困难、操作不规范等),特别是落纱后管纱尾纱纠缠一起使自络纱框中混乱不堪,影响投纱机找头及投纱。为了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凯业纺机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出样品,再到最终产品,鲁泰给凯业纺机提了上百条中肯意见,耗时近6年时间,围绕可靠性、稳定性、便捷性、实用性四大要求不断优化,其中悟出要完成上述要求就必须把改造附加系统与自络系统融为一体,全方位提高投纱效率。

2019年上海纺机机械展

设备创新提倡百家齐放

哪种投纱机适合改造?如果说本届展会的新技术亮点,应该是两家智能插纱机器人,一家是上海天孚实业智能插纱机器人,另一家是深圳微埃智能,插纱机器人演示均十分完美。让人惊叹的是深圳微埃是一家提供智造AI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企业,核心团队全部为海归博士及科学家,广告策划别具一格,满满科技含量,对看惯传统纺纱技术的纺织人不免眼前一亮。插纱机器人与细纱智能小车一样,作为改造过渡性产品,符合我国国情,只要解决自络可靠性生产,真正实现一人管理多台络筒机,多台在单台络筒机上随意组合使用,满足减少用工,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况且,小车适应老厂空间较小的改造,对半精纺、色纺、混纺等多品种生产调度确实增加了一种选择。

2019年上海纺机机械展

抓住机遇,赢得转型时间

用工难题不能坐以待毙,企业决策者应该有更高视野和胸怀,从全球产业链布局判断自身企业未来走向,更加宽容看待年轻人职业选择,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把自身变强才是“硬道理”。调动一切资源和智慧,把企业员工从繁杂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自动化、智能化的纺织厂。而不是一些纺企为了降低成本,拼命节省用电,大夏天不开空调,导致细纱车间温度过高,工作环境较差。其次,不少老厂之所以越来越招不到人,其中一个因素是棉纺企业技术改造没有计划,不仅明显落后其他行业,在纺织行业内部都属于相对滞后。不可否认,棉纺行业经历前几年市场大起大落的冲击,纺企利润微薄,加上这次疫情,能够活下去就不容易。

好在风水轮流转,我国是这次历史罕见的新冠病毒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国家,从去年二季度开始,世界各地订单大批涌入中国,机会是给准备充足的企业的。那些通过技改提质增效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山东三阳纺织由于重视技改,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向市场要效益,纯棉紧密纺万锭用工仅30人,利润率从去年5月后至今达到20%的骄人业绩。

2019年上海纺机机械展

化解用工瓶颈的出路

纺织行业今非昔比,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向高效、集约、生态、环保、网络、智能等现代元素模式发展,实现产品特色化、差别化、生产自动化、操作智能化是现实需求。如何解决招工难,留不住人的短板,少人化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发展方向,智能自动化要循序渐进,不要短时间追求完全的高端智能化。

棉纺厂基于资金投入问题,以“短平快”形式,重点先解决上述四大项技术改造。但从全局考虑,真正解决棉纺设备用工多的问题,流程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是方向,清梳联、粗细络联的改造能否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快进程。企业可因地制宜进行数字化车间改造,见效益后,再酌情而定。可以预见:用工少,生产成本下降,利润增加;智能自动化+物联网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后劲增强;企业才有条件提高个人薪资,工作强度减轻,环境变好,待遇不差于其他行业,人员留得住,招人矛盾自然化解。

纺织行业正处于向“新品、品质、品牌”三品方向转型,聚焦大健康、功能性、绿色及可持续、跨界合作及智能化的应用。从棉纺企业现状看,品种多、批量小、机型多、机型老,全面推行智能化进程难度大,但不改可能等死,改将带来无限生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资料来源: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

作者:缪定蜀

版权所有 © 上海企升展览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300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