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骨料的含泥量是混凝土质量标准中一项重要的指标,由于石料风化夹层过多,石料强度较低,导致砂石骨料生产含泥量超标。含泥量高可能引起需水量的增加,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及混凝土强度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及抗压质量。
通过毛料的分离控制,及砂石骨料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来保障砂石骨料含泥量达到质量标准要求。本文通过案例分享砂石骨料生产线中成品料含泥量过高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现场砂石骨料现状
某水电站因进场道路需要通过狭小村道,外购较困难,项目部须自行生产砂石骨料以满足施工进度需要。根据实际开采情况,该电站毛料场覆盖层较厚,风化夹层过多,开采的毛料利用率仅为30%左右,且石料强度较低,导致砂石骨料生产含泥量超标。
据抽样检测结果,由砂石料系统生产的骨料含泥量为1.4%~6.7% ,平均值为3.3%,砂石骨料规范要求骨料含泥量不大于1%,含泥量严重超标,影响现场施工质量。由此我们得从施工工艺方法上采取控制措施,从而降低砂石骨料生产过程中的含泥量。
砂石骨料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
(1)骨料含泥量大。目前,多地禁止开采河砂,即使有河砂供应,也是含泥量偏大质量较差。很多混凝土企业采用石子下脚料——石屑作为细骨料使用,有时石粉中含泥量惊人。
(2)骨料级配差。主要表现在石子厂将石子筛分成5~10mm、10~25mm以及20~31.5mm等粒级销售,混凝土企业单独使用造成级配差。此外,石子厂的小角料石屑,往往被当作所谓的“机制砂”销售给混凝土企业,石屑的级配大多“两头颗粒含量大,中间颗粒不足”,给配制混凝土带来困难。
(3)细骨料砂细度模数变化大。细骨料来源和材质不同,造成细度模数差异很大,混凝土公司细骨料供应商往往有多个,来料交叉进行,加剧了细骨料的细度模数波动。
(4)骨料材质差。骨料中含有大量的风化软弱颗粒,造成压碎值低,吸水率偏高,一方面造成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变差,另一方面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耐久性变差。
(5)骨料粒形差。受骨料母岩材质和生产工艺影响,造成骨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偏高,有些颗粒虽然不符合针片状规格,但不规则的粒形导致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变差。
砂石骨料含泥量过高的原因确定
项目部针对易出现的问题,广泛收集各种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数据,确定造成砂石骨料生产含泥量超标的主要因素为:未调整振动筛偏心块、震动筛上未设置缓料、板排水管布置不合理。
也有专门的标准用以评判骨料是否为精品砂石骨料,今天小编为大家简单列举一下。
从外观来看,可以看到砂石骨料的大致形状,石料应为立方体的,针片状颗粒的含量不应超过15%,如果带棱角的砂石骨料总含量非常多的话,应该在二次破碎的流程中选用整形式的破碎机,将带棱角的砂石骨料粒形进行优化,得到粒形较好的砂石骨料。
砂石骨料的级配也是衡量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骨料级配指的是组成骨料的不同粒径颗粒的比例关系,只有级配合理的砂石骨料,在后期与其他原材料混合时,才有充分的空隙可以填充,特别是针对混凝土制作,级配精度高可以保证最终制作的混凝土稳定性比较高。颗粒的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大规模产量的生产线来说,最终生产的物料应该是颗粒大小大体一致的,如果颗粒差异非常大的话,将其用以制作路面时,将会明显影响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物料的洁净性也是评判砂石骨料质量的一个因素,由于现在大部分的砂石骨料生产环境并不是那么洁净,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粘上土或其他杂质,这也会影响砂石骨料的最终质量,为避免此现象,应该在砂石生产线上配置洗砂机或者是其他处理设备,才能大大提高砂石骨料的质量。
除了以上一些大致的标准之外,还有其他的要求例如关于细粉的含量等等,国家还有行业协会出具了专门的砂石骨料标准,具体可以参阅砂石骨料标准的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