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之外——伸往世界的触角音频:00:0006:16
“蓬头垢面,衣衫褴褛。”
这是王民对1992年德国慕尼黑宝马展上的徐工的总结。
第一次参加展会
“我们徐工是中国第一家参加国际工程机械展会的企业。1992年第一次参展时,没有展台,只有一个15平方米的小单间。那个时候也没有实物展品,只把图片挂在墙上,摆几把椅子,非常寒碜。”
作为徐工最早参加德国宝马展成员之一,徐工进出口公司欧洲部部长张晶明这样描述第一次参展情况。
1992年,徐工首次参加德国慕尼黑宝马展
一墙之隔,美系、欧系、日系,国际巨头们摆出浩浩荡荡的阵势,昭示着绝对强者的力量。
仿佛一群“泰坦”中间,坐了个“婴儿”。
寻根溯源,徐工的国际化战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压路机“援外”,在没有自营出口权的情况下,徐工产品的足迹仍遍布亚非拉和东欧20余个国家,并创造了国产工程机械最早走出国门的历史记录。
第一次打入发达国家
1992年,拿到自营出口权的徐工,成为行业首家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同年,德国慕尼黑宝马展上空首次扬起了五星红旗,拉开了徐工国际化序幕。
1992年,德国慕尼黑宝马展
可荣光先河的背后,哪有什么鲜花坦途。经历了慕尼黑宝马展的门可罗雀,徐工很快又被泼了“第二盆冷水”。
90年代中期,两台16吨汽车起重机出口美国,这是徐工产品第一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企业上下怀揣着欣喜和期盼,举行了盛大的发车仪式。
“嫁女儿”一般。
然而50多天后的大洋彼岸,等来的却是客户的愤然拒收。
海风、海水侵袭之后的汽车起重机,早已没了意气风发的模样:喷漆的表面,甚至电镀的油缸、螺栓,都锈迹斑斑。
我们珍贵的“女儿”,成了客户口中的“二手货”。
然而被克服的困难,便是胜利的契机。
面对困境,唯有逆水行舟。
撕开国际市场的“口子”
痛定思痛的大反思后,徐工严格以国际标准为准绳,所有主导产品均通过欧盟CE认证、美国SAE标准和俄罗斯Gost认证,并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中第一家获得西欧国家上牌验证的厂商。
● 百台压路机出口美国,拿下行业批量出口高端市场第一单。
1995年,100台CA25振动压路机批量出口美国
● 48.42亿元的委内瑞拉V58项目,拿下中国工程机械出口最大单。
2011年,徐工总价值48.42亿元设备出口委内瑞拉
● 2亿欧元的海外项目,拿下中国大型成套矿业装备出口最大单。
2017年,徐工大型矿业成套设备发车仪式
徐工用多个“前无古人”的记录,将被巨头占据、密不透风的国际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拯救德国领军企业施维英,用三年的时间使其扭亏为盈,这是徐工“大布局、大协同、大价值”的全球产业发展机制的力量。
海外市场的“东方巨人”
巴西制造基地成功下线,作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名片,跻身当地三大工程机械主流品牌之一。“徐工集团在巴西做得很好,你们要争取更好!”时至今日,李克强总理的赞扬犹在耳边。
2014年,徐工首个海外全资生产基地——徐工巴西制造基地竣工投产
出口贸易、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全球研发四位一体,徐工用5大研发基地、15个海外制造基地和KD工厂,以及2000余个服务终端、40个海外大型备件中心,将触角伸出国门,牢牢的扎根海外,繁衍生息。
从“三外并举”到“三步走”,徐工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稳,也越来越坚定。
2000平米的展场,6大门类、16套成套化创新机械设备鳞次栉比,移动互联、智能化无人操控高端技术牢牢掌控了客户注意力。
2019年,徐工军团亮相德国慕尼黑宝马展
这是2019年慕尼黑宝马展上的徐工。
徐工用27年的时间,迎来了一场华丽转身。
当年的“婴儿”,终化身“东方巨人”!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WICEE 2022西部成都工程机械展 官方网站-中国西部成都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