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作为“入地”利器,盾构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国基建实力,是大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从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到走出国门、成为亮眼的中国名片,再到突破关键技术、让民族盾装上“中国芯”,中国盾构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12载春秋,中铁1号到1000号,见证了中国企业艰苦攻关的奋斗史,更见证了国产盾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逆袭历程。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才不会受制于人。
# 跟跑 #
奋起直追 后发赶超
19世纪40年代,盾构工法及其掘进装备在西方诞生并持续发展;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曾尝试自主研制掘进装备,但受限于基础工业薄弱等因素影响,掘进装备国产化工作发展缓慢。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城市建设大规模启动,国外掘进装备及隧道施工技术不断涌入我国,盾构法修建隧道的理念越来越被业界认可,但当时的盾构机全部依赖进口。
修建西康铁路隧道的时候引进了两台TBM(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当时花费了六个多亿人民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服务跟不上,交货周期也长,处处受制于人。
买的是旧机器,却要按新设备付钱;机器维修保养时不许中方参加,还拉警戒线;维修进度中方说了不算,完全取决于外方。要加工一个简单的拖车钢结构件,发现外方图纸有错误。因为不是设计方,只好催他们派人处理。但人家提出的条件是每天咨询费1万元,还要负责所有的差旅食宿。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就会永远受制于人。从那时起,“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便成为中国盾构人的梦想。
21世纪初期,我国正式开启了掘进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和整机国产化工作。盾构技术领域首个973计划获准立项实施,盾构机/TBM技术也进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国内优势企业不断加速发力。
就这样,啃了6年硬骨头,在无数科研人员与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中国中铁1号成功下线,后应用于天津地铁项目。至此,“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 并跑 #
奋起直追 后发赶超
随着国产盾构机/TBM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技术研发实力及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国产品牌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到90%以上,产品类型及工程业绩不断丰富,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掘进机国产品牌及产业基地,不断彰显着自身价值,刷新制造传奇。
在国产掘进机研制企业的努力下,国产掘进机弯道超车。全球首台斜井双模式TBM、全球首台永磁同步驱动盾构机、全球首台大埋深、可变径敞开式TBM、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国产首台大直径敞开式TBM、国产首台双护盾TBM……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戴上了全球、国产首台首套的光环,撑起中国制造的新高度,一大批产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领跑 #
立足中国 服务世界
进入“十三五”,国产掘进机研制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持续提升产品技术性能指标,改造升级加工制造能力,创新优化产品工程应用服务方式,大力开拓产品应用领域,国产装备在性能、成本、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已占据绝对优势。
目前,中铁装备的盾构机已出口至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连续3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中国盾构已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和部分”领跑”的转变。
2021年,铁建重工位列全球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制造商5强排名第1位,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名第30位,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排名第5位。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产掘进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书写了中国制造的崭新天地,为当地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WICEE 2022西部成都工程机械展 官方网站-中国西部成都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